2008年6月16日星期一

12 情到深处人孤独-第八章 ‘看见’无常—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

⊙无论富或贫,年青或年老,人类或动物,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在这世界上永久的将自己保持在一种状态中,每一件事都会历经变化和疏离,这就是生命的真相......

—阿姜·查

所谓‘无常法门’就是‘关于世间无常真相的方法和门径’,也就是‘学习、观察,以便对于世间的真相—无常变易,有所体认、觉悟的方法’。所以,‘无常法门’也就是一切有关世间现象的知识和发现、观察这种现象的方法。

首先,让我们一起读一段增一阿含经的经文:

一时,佛在毗舍离奈祇园中,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,渐渐复在人中游化。是时,世尊还愿,观毗舍离城,寻时便说此偈:

‘今观毗舍离,更后不复观;

亦复更不入,于是当别去。’

是时,毗舍离城中人民,闻说此偈,普怀愁忧,从世尊后,各各堕泪,自相谓曰:

‘如来灭度将在不久,世间当失光明。’

世尊告曰:

‘止!止!诸人勿怀愁忧,应坏之物欲使不坏者,终无此理。吾先以有四事之教,由此得作证。亦复与四部之众,说此四事之教。云何为四?一切行无常,是谓一法;一切行苦,是谓二法;一切行无我,是谓三法;涅槃为灭尽,是谓第四法之本。

如是不久,如来当取灭度。汝等当知:四法之本,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。......’

这段经文是说:

有一次,佛陀和五百个大比丘一起,正在毗舍离城中慢慢地走著。这时,佛陀回过头来,望著毗舍离城,好一阵子后,说了下面这首偈语:

‘我现在再看这座毗舍离城最后一眼,

以后就再也不去看它了;

我也将不再进入这座城中,

这是我最后一次来到这里,

所以我现在要和它道别了。’

这时,毗舍离城中的人民,在听了这首偈语后,心里都觉得很忧愁。他们悲伤地跟随在佛陀的背后,各自掉下了眼泪。大家都知道:

‘佛陀将要在不久后灭度(死去),这个世间将要失去光明了!’

佛陀看到这种情形,便对他们说:

‘快快停止你们的悲伤!大家不必为了这件事实而心里感到忧愁。应该会败坏的东西要想让它永远不坏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。我曾经教导过你们四件事理,现在正好从这件事情上面得到证实。我也就为在场的四众弟子再讲说一次这“四事之教”吧!是那四件事理呢?

一切行(精神、物质)无常(不会永久保持不变),是第一种我要讲说的法理。

一切行苦(因为一切的物质、精神等都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,这种变迁是我们所抗拒和不能忍受的,所以会使我们感到痛苦、烦恼),这是我要讲说的第二种法义。

一 切行无我(因为一切的物质、精神等都是无常变易的,而这种变迁是由于所有的物质、精神都是因(直接条件)缘(间接条件)和合(配合、组合、构成)而成的。 随著因缘的聚合、散离而‘生、住、异、灭’或者‘成、住、坏、空’,其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,可以被称之为‘我’;并没有一个可以一直被‘依赖’为 ‘我’的对象),这就是我要讲说的第三种法义。

涅槃为灭尽(只要清楚观照、知见上面所说的:世间的三种特质,而能灭除对‘常’(永远保持不变)、‘乐’(好的感受、欲望的满足、畅快的官能刺激)、‘我’(对身体、感受或思想等心理作用的惯性依赖)的贪(想要得到、想要永久拥有的欲望......)嗔(对‘不想要’的物质、感受......的抗拒或求而不得的恨、怨等负面心态)、痴(迷惑、蒙昧、彷徨的心态)等执著(就是紧紧抓住、不肯放松的意思),那么,便可以完全除灭一切的烦恼、痛苦了,这是我要讲说的第四种根本法义。

不错!再过不久,佛陀就要灭度了;但是,你们应当知道:要将这四种法义,为一切众生讲说、解释。’

涅槃,也就是本篇所谓的‘超越无常’了。

(注:涅槃,梵文Nirvana,巴利文Nibbana 的音译。它的字根有二种说法,其一是:‘Ni’是离、吹,‘Va’是气,合起来就是‘吹熄’之意。杂阿含经中对‘涅槃’有一个定义,就是:贪欲永尽,嗔恚 永尽,愚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。所以,‘涅槃’(吹熄)的是什么?就是贪、嗔、痴三火。其二:‘Nir’是脱出,Vana是密林,就是走出稠密的森林(熄 灭贪嗔痴),只见四周一片大好风光!)

◆苦难是开启智慧的源头

无常是世间的真相,是一切在因缘和合下形成的种种精神、物质等事物的特质。然而,我们却往往对于这有生必有灭的自然现象不知不觉。总是在‘苦难’来到时才惊觉于这种‘转变’。为什么我们会无视于无常变易的事实呢?

因 为我们人有一种‘惰性’—容易在欢乐中沉醉、迷恋,以致被官能的刺激蒙昧了我们的观察能力。在盲目须索种种美好的‘感受’的同时,被这些‘爽快’、‘过瘾 ’的感觉所役使;并且在越觉得‘美好’、‘爽快’的同时,生起更强烈地‘执著’—一种想将这种感受保持下去、延续下去的强烈渴望:‘执’是抓住、握住; ‘著’是粘在一起、站得很近;‘执著’就是‘一直抓住,并且抓得很紧,紧得几乎粘在一起了;再也无法摆脱了,所以也就不由自主地被动、被役使’。

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使我们失去了觉察‘无常’的能力;官能刺激的沉醉、迷恋遮蔽了我们的理智,使我们不知不觉、不闻不问,一如盲者。这种情况,也就是经典上常说的:‘无明’了。其实,‘无明’本来的意思就是:‘看不见’。

看不见什么呢?看不见无常、看不见苦难将要来临,看不见并没有一个可被永远依赖的‘我’。

一旦苦难来临了,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‘转变’,察觉到‘我’的不可以被依赖:不论是‘我’的身体、‘我’的思想、‘我’的感觉、‘我’的心......一切都是如此地危脆、动摇,时刻都在变易,根本就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藏在其中。这时,我们才会惊觉:‘啊!原来真是“无常”的!’

因此,有人说:苦难是开启智慧的源头。
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增一阿含经中的一个例子:

一 时,尊者那伽波罗在鹿野城中。是时,有一婆罗门年垂朽迈,昔与尊者那伽波罗少小旧款。是时,婆罗门往至那伽波罗所,共相问讯,在一面坐。尔时,梵志语那伽 波罗曰:‘汝今于乐之中,最为快乐!’那伽波罗曰:‘汝观何等义,而作是说:“于乐之中,最为快乐。”?’婆罗门报曰:‘我频七日中,七男儿死,皆勇猛高 才,智慧难及;近六日之中,十二作使人无常,能堪作使,无有懈怠;近五日已来,四兄弟无常,多诸技术,无事不闲;近四日已来,父母命终,年向百岁,舍我去 世;近三日已来,二妇复死,颜貌端正,世之希有;又复家中有八套珍宝,昨日求之而不知处;如我今日遭此苦恼,不可称计。然,尊者今日永离彼患,无复愁忧, 正以道法而自娱乐。我观此义已,故作是说:“于乐之中,最为快乐。”’是时,尊者那伽波罗告彼梵志曰:‘汝何为不作方便,使彼尔许之人而不命终乎?’梵志 对曰:‘然亦多作方便,欲令不死,又不失财,亦复随时布施,作诸功德,祠祀诸天,供养诸长老梵志,拥护诸神,诵诸咒术,亦能瞻视星宿,亦复能和合药草,亦 以甘馔美食施彼穷厄,如此之比不可称也;然复不能济彼命根。’......

现将经文译述如下:

有一次,那伽波罗尊者来到了鹿野城。当时,有一个年老的婆罗门,曾经是那伽尊者的儿时友好。这位婆罗门来到那伽尊者所居住的地方,互相问讯致礼后,坐在一旁。

这时,婆罗门便说:‘你今天真可算是一个最最快乐的人啊!’

那伽尊者不明白婆罗门话中的意思,于是便请问他:‘为什么你会说我是一个最最快乐的人呢?’

婆 罗门感慨地说:‘我的儿子、佣人、兄弟、父母、两个妻子,都是难得的好人,和我的感情也很融洽,最近却都接二连三地死去了。这还不算,就连我珍藏的八套珍 宝也在一夜之间全部不见了!我现在的苦难,真是十分难以承受啊!可是,我看见尊者您今天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些恼人的祸患,再也没有令您烦忧的事情了;因为看 见您的安然自在都是由于对于真理的体悟,所以才会说出:“您是最最快乐的人”这样的话。’

听了婆罗门的话,那伽尊者想进一步的了解对方是否已经真的洞察了无常的真相,便又问他:‘你为什么不想办法来使你所钟爱、指定的人不会死去呢?’

婆 罗门回答说:‘我也试过用许多不同的办法,想要使他们得以不死,使我的财物不会被偷窃遗失—我随时随地布施,作种种的功德,向众天神祭祀、祷告,供养那些 有德行和威望的长老和修行人,我热心护持各种神祇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,也曾诵读各种咒语和法术的口诀,也学会了从观察星座来预测吉凶祸福,也懂得配制各种 药方,更以种种美味可口的食物来布施贫穷困苦的人们,像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作了多少;但是,始终还是无法永远留住他们的生命!’

经典中记载:过后,这位婆罗门也就皈依了佛法,出家修行。这不正是一个‘苦难开启智慧’的好例子吗?

然而,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苦难临头了才可以开启智慧呢?当然不是。有一句话说:防患于未然—既然已经知道了会下雨,为什么不带把伞才上街呢?这‘带把伞上街’的主意,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。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。

◆在日常生活的无常现象中开启智慧

杂阿含一三四三经(大正二~370)中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无常现象以开启智慧的建议:

......正命弟子众,无常心乞食,无常受床卧;观世无常故,得究竟苦边......’

‘究竟苦边’就是‘完全除灭一切所有无边无际的痛苦、烦恼。’

‘乞食’是出家人每日晨朝出外托钵乞讨食物的生活习惯。由于这段话,当时是对一群散乱嬉戏的比丘所说的,所以提到托钵乞食的事。

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: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里都照见无常的现象。进食时,我们要清楚地知道:这些食物会消化,然后排泄...... 口中感觉到的种种美味,也只是感官的作用,生起后将会消失;不要去渴望它的延续,不要去‘执著’它。只是清清楚楚地知道:这个‘好味道’的感受生起了, 嗯......又过去了......睡卧在床上时也一样,时刻‘看清’无常的现象,不要被一时的‘快乐’所蒙蔽,以致掉进了欲望的深渊。

不要去拒绝感觉的生起,因为抗拒也是一种苦;也不要去迎接感觉的生起、去抓住感觉,因为执著是一种苦;让感觉只是感觉,只是因缘和合的自然现象。所以,感觉它、知道它,但是不要企图去占有它。

所 谓‘心不顾念,无所缚著’(杂阿含经语)—‘顾’,是‘回顾’,也就是‘回过头去看’的意思;有时我们说‘照顾’、‘顾盼’,也就是‘一直把视线投注在某 一件事物上’的意思。‘念’,是‘想念’、‘挂念’,也就是‘一直想著某个人或某件事’的意思;‘念’,就是‘把心思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’的意思。

‘缚’是绑、捆的意思;‘著’,是贴在一起的意思;缚著,就是‘被紧紧地绑在一起’。

‘心不顾念,无所缚著’说的就是:

不要把视线(或听觉、触觉等感知作用)一直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,也不要把心思一直投注在某样东西上面,这样也就不会再被什么东西所紧紧绑著了。下面的这个譬喻也许能使大家比较容易明白:

一个人坐在一辆车子里,这辆车子正在行驶中。正当车子在路上迅速地移动著时,车里的人如果伸出手来,想要去‘一直’抓住车外的树枝,后果会怎么样呢?也许他想要抓住的是后面那棵树的枝桠,也许是前面的,或者就在车外路旁的,后果会有所不同吗?

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这个有趣的问题吧!

0 评论:

天涯若比邻

About This Blog

博客内容

  ©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logger Theme I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