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16日星期一

04 情到深处人孤独-第二章 无常的性质

⊙‘......如无常,如是动摇、旋转、......飘疾、朽败、危顿、不恒、不安、变易、......如沫、如泡、......损减、衰耗......’

—杂阿含经

就如前面所引用的那段经文所说的:无常的性质是动摇、不安的。所以,我们也说:无常是变易的法则;是一根木头从完好到朽败的过程;是情绪起伏不定、变化难测的形容;是从多到少、从强到弱;也是生灭的表现。

无常,是不安稳、不固定的。那么,是什么使得它如此飘疾呢?

◆因缘和合

在第一章里,我们对无常的现象作了一番观察,发现:身体的无常是由于四大元素,即:地(固体)、水(液体)、火(温度)、风(气体)的聚合或消散;感受的无常则由于所接触的对象有所不同......

总而言之,不外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和合或分散所引起的。

别译杂阿含经中说:‘一切众生皆是有为,从诸因缘和合而有,......若假因缘和合者,即是无常......’

什么是因缘和合呢?

‘因’是直接条件或主观因素。

‘缘’是间接条件或客观因素。

‘和合’就是适当的、很好的配合在一起。

‘因缘和合’也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很好的配合在一起的意思。

比如说:我们的身体是因缘和合的,那就是说: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适当地配合在一起所组成的。

我 们的感受也是因缘和合的。视觉是眼睛和色彩、光线的因缘和合:眼睛是因(直接条件),色彩和光线是缘(间接条件);听觉是因缘和合的;耳朵是因(主观因 素),声音是缘(客观因缘);嗅觉也是因缘和合的,鼻子是因(能嗅),气息(香、臭)是缘(被嗅);味觉是因缘和合的,舌头是因(感官),味道是缘(被感 知的对象);身体(皮肤)是因(主角),种种物体是缘(环境),所以触觉是因缘和合的。

因,是必须具备的、主导性的直接条件。

缘,则是辅助的、配合性的间接条件。

因是主,缘是宾。

因是主角,缘是配角;这是一出戏中众演员的关系。一出戏没有主角则绝不可能上演,因此是必须具备的条件(因)。整体而言,则演员是因,道具是缘;道具是用来配合演员的表演、衬托剧情用的,属于辅助的间接条件(缘)。

以一棵树为例,则种子是因,其余的泥土、水分、阳光等都是缘。当因、缘具足时,于是长成一棵树。

这就是因缘和合的道理。

世 间的一切物质、感受、感想、意志、判断、经验、认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这是永久不变的定律。小至微生物,如细菌,大至整个世界,都必须彼此相依、互为因 缘才能够存在的。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靠别人或其他事物的助缘而能够单独存在的。即使他躲到山林里去,他也必须从树上采摘野果、野菜来作为食物。这些植物 都有赖于阳光、水分、泥土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的。所以,即使一个人独自躲在山林里,也还是需要间接地依赖大自然的种种事物。

就像这样子,世间的万物互为因缘,彼此相依相存而得以生存、增长;然而因缘既有和合,便也当有分散。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分散则灭。生灭的变换,就是无常。

事实上这种变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著,只是我们不曾细心留意罢了!

⊙刹那生灭

人并不是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便突然间变成白发苍苍、面有皱纹的。身体的新陈代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著,只不过它显得很细微、很渺小,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察觉。直到这种新陈代谢完成了很大的部分时,我们才如梦初醒。这时候,才听见有人感叹说:‘啊!人老了!’

植物的枯萎凋落也是一样的。首先,可能是一片叶子开始枯黄、掉落;然后是第二片、第三片......树枝也由顶梢开始,逐渐地一寸一寸往根部干枯、萎缩,一直到整棵树枯死为止。

由于这种无常的变化十分微小,我们便往往因此而误以为它并不曾发生。以为人是不会死的,虽然,我们的理智和常识会告诉我们这是绝不可能的。我们的内心却一再存著侥幸或佯做不知不觉地一直拖延、逃避下去。

就 像我们总是以为金钱、财富、名誉、地位是可以被永久拥有的那样。我们并不曾注意到:这些财富也是因缘和合的,是无常的。就以财物为例子吧!大火能烧、大水 能淹、强盗能夺、赌博会输、耗费会尽。我们拥有这些财物只是因为需要运用它,而不是为了可以永久拥抱它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知这一切都是刹那生灭的,总有一 天,在某种因缘分散的情况下,将会磨灭、消失。我们必须有一种‘万物为我所用’的态度,所有的物质都是一种工具、一种媒介以完成某件事务,切莫被它们所役 使、所奴役。

我们的身体也一样。在无常和因缘的法则下,一切的疾病、败坏和死亡都是自然而正常的。我们无须为此而不安和生起恐惧、害怕。生而有死,那只是一种自然的演变;又有什么是值得害怕的呢?

◆一开始便走向结束

我 们常常以一种惯性的思维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物。比如我们说:这是一个年轻人—在说这句话时,我们忽略了其实这个人身体内的新陈代谢正在一步一步地使他走 向衰老、使它不再‘年轻’。然而,我们并不考虑这些。我们只盯著眼前这一刻的现象看,然后以一种‘惯性的’、‘想当然尔’来认识他、形容他。

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透过缘起和无常的法则来观察一切事物的话,那么,一个年轻人,其实是一个正在步步接近年老的人;一棵茂绿的树,则是将来的枯枝,甚至烂泥;一个初生婴儿,其实是等待死亡的开始。

这并不是一种悲观的态度。我们这样说法,只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实。我们必须清楚而透彻地认识它,那么,我们才可能采取正确的步骤。

就一般的情况来说,清楚知道死亡的终将来临后,我们将会更加倍的珍惜有限的生命,赶紧在生命结束前,履行一切的义务和职守。知道一棵茂绿的树有朝一日会变成枯枝,将警醒我们:应该更细心地照顾它,仔细为它浇水、施肥,施以适当的助缘使它得以继续茂盛生长。

有人以‘一开始便走向结束’这句话来形容生灭的情况。这个形容倒是十分恰当、贴切的。不是吗?当电影一开始放映时,放映机里的底片便一寸寸地被播放在萤幕上,同时,尚未放映的底片也随著一寸寸减短,以致越来越接近剧终的画面。

在佛学的术语中有四个名词是用来形容这种从开始走向结束(生灭)的过程的。

当我们要说明一个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时,我们便说其中包括了四个部分,那就是:生(出世)、老(成长及衰老)、病(身体逐渐败坏,也就是得了病或身体机能衰退)、死(四大分离了,精神和物质的因缘和合也不再相互依存。)

形容一个念头的起伏时,我们用:生(念头生起,在脑海中出现)、住(念头在脑海中逗留、持续)、异(念头转换了)、灭(原先的念头消失;新的念头可能取而代之。)

形容一个世界的生灭,则用:成(种种因缘和合,形成一颗行星)、住(因缘和合的情况被保持,其中也有一些变化,但不致影响全体)、坏(巨大的变化开始发生,因缘明显地分解、败坏。)、空(星体毁灭了。)

说起来,即使是这篇文章本身也有他的变化,那就是:起(文章起首)、承(内容)、转(高潮,重点或转折)、结(文章写完或是被读完了)。

0 评论:

天涯若比邻

About This Blog

博客内容

  ©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logger Theme I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