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16日星期一

01 情到深处人孤独-前言

情到深处人孤独
作者:黄威南

前言


什么是无常?

‘无’是没有,‘常’是固定不变;‘无常’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思;也就是说:一件事情或一个物体,是不会永远保持同样的状态而不起变化的。

无常,是佛陀为我们开示的法义,是佛学中常用的专门术语;也是世间的真相。

无 常的现象恒常存在于这整个世间:草木的萌芽、成长、开花结果以致枯萎、凋落;人的一生—从婴儿、孩童、少壮及至老死,当中无数的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,又有 那一件是能够被你我所永久掌握而不会改变、不会消逝在茫茫时空中的?这一切的一切,都在说明了一个事实:这个世间就像是一道巨大的洪流,所有的人、事,都 只是水面的一些泡沫;洪流不断地汹涌而下,它水面上的泡沫冒起来又破灭了,冒起来又再破灭了...没有任何一个水泡是可以永远浮冒在水面上而能免于破灭的。这就是世间的真相—无常、变易的法则。

无 常,也是你我都拥有过的生活经验,只是我们常常都活得浑浑沌沌的,盲无所觉的,无视于无常的存在。想想看:曾几何时,你只是妈妈怀里抱著的小娃娃,现在却 已长大成人了;以前你只懂得牙牙学语,现在却能读书识字了—这当中不是已经起了种种的变化吗?现在的你不是早已和以前的你有著很多的‘不一样’了吗?这不 正在说明了一个事实: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常的,不能保持永久不变的。那么,无常,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生活经验吗?

无 常,也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常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都知道:把一颗种子放在泥土中,然后再对它施肥、浇花,给予种种的照料;有朝一日,种子定会发芽生长, 一直到成为一颗大树,为我们提供荫凉或结出满树的果实。因为我们知道一颗种子不会永远只是一颗种子,只要有著适当的环境和条件,这个‘现状’是可以被改变 的。因为我们知道‘种子会在适当的情况下产生变化’的常识,而利用这个知识得到了预期的成果。所以说,无常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常识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说:无 常是一种自然界的法则。

无 常,也是令我们生起种种痛苦、烦恼的原因。因为人都会死,都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,所以我们被迫面对生离死别,失去至爱的亲朋好友的伤心难过。相对的,当我 们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逐渐衰老而越来越接近死亡的召唤时,内心便会恐惧、彷徨不已;我们畏惧著将要失去自己所珍爱的、所熟悉的人事,由于对生命有著无比的 眷恋却又不得不舍下这一切的原故而彷徨不已。

或者,像前面所说的,我们把一颗种子放进泥土里,对它悉心照料,期盼著收成的到来。然而,不幸的,突然涌来了一阵洪水,淹没了整片土地,种子在大水中腐烂了。因此,再也不可能长成一棵遮荫的大树,也不可能结满一树甜美的果实了。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失望的事情吗?

无 常,真是一件残忍的事实啊!它使得我们患得患失;它夺走我们所执著的一切美好事物;它令我们显得手足无措,在种种难以预测的变幻中忽悲忽喜、又哭又笑。无 常像一把尖利的剌刀,深深地刺痛了我们;无常也像一个可怕的鬼影,在你背后不停地追逐著,使你不敢停下脚来,最后却还是无法摆脱。

无常,是一个巨大的力量;它使稚童变成大人,教含辛茹苦的父母展颜欢笑,却又常常在转瞬之间变换画面: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棺木里的一具尸体,教白发人送黑发人,教肝肠寸断的父母欲哭无泪!

难 道我们只能在无常的旋涡里随著它团团转吗?佛陀为我们开示了无常的法义,绝不会只是要我们无可奈何地束手无策。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无常?如何 在无常的得失之间保持安然自在?如何消除因为无常而生起的种种恐惧?如何认识无常、看透无常、超越无常?如何才能不再随波逐流?

总 的来说,无常就是一种‘可能’;或者,更精确的说,无常就是‘转变的可能’。在无常的变易法则下,今天将会过去,明天将会来临;尚未出生的将会出生,已经 出生的将要面对死亡;得到可能失去,未曾得到的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和方法来获得;只要有适当的条件和客观因素就可能令一件新的事物出现,但当条件和客观因素 起了变化之后,有关的事务复将消失。简单地说,无常不外就是生、死,得、失,爱、恨,悲、喜,开始和结束两者间交递互换的现象。反过来说,无常也可以是死 而复生,失而复得,恨尽爱生,乐极生悲。

一颗种子在泥土中腐烂了,我们或许说是:这颗种子‘死’了。种子腐烂后,种子内藏的元素并没有因此而‘消失’—这些元素分解后被泥土所吸收,化成了泥土的一部分。所以我们说:种子‘死’了,泥土中的新元素却‘出生’了。

我们必须紧记:‘无常’是一种‘转变’,但不是一种‘宿命’。所以,无常是自然的、正常的现象,不是无可奈何的。

0 评论:

天涯若比邻

About This Blog

博客内容

  ©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logger Theme II by Ourblogtemplates.com 2008

Back to TOP